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滋养

    发布时间:2019/8/22 14:05:52 来源:兵团日报

          ●王海武

          在城镇化进程影响下,乡村风貌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不过外在的优化,也需要充盈的精神文化生活来塑造内核。只有精神文化生活搞好了,人们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从精神状态上焕发文明向上的新风气,才能凝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关于乡村振兴,从媒体上总能读到、听到相似的故事,比如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村民增收;比如改善基础设施,整治乡村环境。但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塔里木乡琼库勒村,有些不一样的细节,二师铁门关市驻尉犁县塔里木乡琼库勒村“访惠聚”工作队带领村民,将废旧碾盘、石磙、纺车、驴车、马灯等老物件融入乡村景观,营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

          走进琼库勒村,马灯、杆秤、纺车、木车轮等老物件,刷上清漆重新焕发独特魅力,被陈列在村道两旁的民俗展示墙上;过去在田地里用来耕作的驴车被摆放在路口,填上土、栽上花、种上草,成了别致的盆景;村民淘汰下来的东方红170型拖拉机被重新喷上红漆,成为村道边上的小雕塑……“以前村里到处乱扔的废旧碾盘、石磙、马灯、木车轮、杆秤等老物件,经过‘访惠聚’工作队干部和村民的改造,现在都挂在村道两旁的墙上成了装饰物,特别好看。”村民司马义·艾买提说。

          以前说到乡村振兴,往往首先想到产业、农产品、资金,而二师铁门关市驻尉犁县塔里木乡琼库勒村“访惠聚”工作队的尝试,则是通过文化创意,让人们找到“根”的归属感,留住乡愁,让我们看到了助推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马灯、杆秤、纺车、木车轮等老物件,改变的不仅是琼库勒村的外在风貌,也必然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琼库勒村村民的精神面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是承载乡愁之地,是很多中国人的心灵归属。在城镇化进程影响下,乡村风貌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等加快推进,让乡村的景色更美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村民生活更便利了,不过外在的优化,也需要充盈的精神文化生活来塑造内核。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亮”。只有精神文化生活搞好了,人们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从精神状态上焕发文明向上的新风气,才能凝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农村发展就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维,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积极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滋养,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

          在实践中,很多乡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发现,有的村积极开办道德讲堂,坚持传承优良家风,涵养时代新风;有的通过“身边好人”“十佳文明户”“孝老敬老户”等评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的举办村民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等,为村民搭起展示自我的平台;有的举行集体活动,为村民创造聚集交流的机会,营造良好的邻里文化;有的注重发掘本土文化资源,尤其是保护本地的民俗文化、文化遗产及古树木等,开发当地的人文和生态特色;有的注重文化场地设施建设,打造文化长廊、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文化对于乡村,就像文化对于个体同等重要,决定了乡村何去何从,对于乡村自我提升,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尤为重要。像二师铁门关市驻尉犁县塔里木乡琼库勒村“访惠聚”工作队那样,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思路、特定形式,探索更多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点子,乡村居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将有更多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乡村振兴也会获得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网站地图|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客户服务|集团网群
    Copyright©太阳集团tcy8722技术支持:鲁网网站备案:鲁ICP备09023214号-22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