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阳,稻香阵阵,千里沃野一派丰收景象。从空中俯瞰,高标准农田平整方正,稻浪翻滚,遍野金黄,笔直的水泥路向前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绿化带整齐划一,房屋错落有致……一幅令人欣喜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吉林省选定省内影响力大、区域性竞争力强、产业特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14个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1025个“百村引领、千村示范”示范村,引领带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健康有序实施,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生产“强”起来
农业生产从传统转向现代,从增产转向提质,一个个惊喜的变化随之而来:机器轰鸣中,产量上来了;科技创新中,农产品加工产值提高了;融合发展中,全产业链进一步做强做优了。
10月,进入吉林市卓远植物工厂,全封闭温室空间内,满满的田园春色,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果蔬“梦工厂”。一排排无土栽培槽取代传统菜畦,一串串红番茄、水果辣椒红绿相间,挂满藤架;生菜、小白菜等蔬菜置身于6层栽培架上,头照LED灯,根扎营养液,通过光合作用奋力生长。
“这里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植物生长由智能设备全程监控,温度、湿度、光照由电脑程序自动调节。”谈起优势,工厂行政部经理司情自豪地说,“我们工厂果蔬生长全程不使用任何农药,完全无污染无公害,顾客可以放心食用,并且一年四季都可生产,产量可达传统日光温室的10倍以上。”
“现在的农业科技真是太厉害了,竟然能无土栽培蔬菜,而且质量和产量都比正常在田里栽种好,以前真是不敢想呀!”在此工作的农民不禁感慨道。
产业“旺”起来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瞄准了方向,亮了乡村的“面子”和“里子”,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一望无际的金黄稻浪,伴随着阵阵轰鸣,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正在东辽县辽河源镇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忙碌地工作着。
“以前的水稻田就像蜘蛛网似的,杂乱无章,现在都变成了机械化统一管理,平整的像足球场。自从把土地流转给示范区,收益比原先自己种地时还多,节约出来的时间还能打些零工。”面对广袤无垠的稻田,东辽县辽河源镇辽河村村民王宝福感慨道。
随着示范区的投入建设,科研院校落户合作,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针对东辽河源头环境保护,翠京元有机农场采用有机方式栽种多年生梨树100余棵,种植20余亩油葵以及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木,带动周边300余名农民就业。“我把从美国所学的土壤改良技术搬回国内使用,结合家乡优质水土资源,选用水稻种子统一种植管理,人工除草,施有机肥,生产有机谷。”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多年的东辽人翠京元集团总经理张朝晖自豪地对记者说。
如今,东辽县作为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之一,在保护东辽河水源地的同时,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发展模式与农民利益有机融合,引进日本田间管理技术、以色列滴灌技术、德国有机种植等技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
经营“火”起来
乡村发展,逐绿前行。
小山虽小,名气很大。每逢节假日,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游人如织,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在雁鸣湖国家级保护湿地驻足流连,游渔船、观花海、休闲采摘、品美食、住民宿、买特产,热闹非凡。
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特色民俗街区、干净的庭院、幸福的笑脸,成为留住乡愁的“雁鸣湖记忆”,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
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美好环境的甜头。
“以前农户房前屋后垃圾成堆、苍蝇乱飞,味道刺鼻。别说外人不愿意来,我们自己都受不了。现在哪有人随手扔垃圾呀,村里建设得这么好,到处都这么干净,大家都不好意思破坏。”村民盖沿军说,全村人都很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保护环境已成为自觉行动了。
靠农业起家,却不能止步于农业。2018年,小山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50个,农民增加收入230万元。同时,为了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利用当地土特产品,包装农副产品供游客品尝购买,实行线上线下销售。随着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和“百村引领、千村示范”示范村建设的全面铺开,一个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新产业、新业态展现出来,为全省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树立起标杆。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增强试验区探索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着力打造不同区域特色、不同发展类型,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标杆,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农村全面振兴。”省农业农村厅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于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