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踩着宽阔干净的村道,映入眼帘的是黑瓦白墙的院落、绿色植被的葱茏,还有碧波荡漾的人工湖……走进风景如画的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东埇村,让人恍如置身城市小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近年来,杨柑镇东埇村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开拓“以村民理事会为总揽、村民互助会为依托、乡村贤达为骨干、村级文化中心为阵地、新时代晚会为载体”的新模式,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当前,东埇村先后被评为“湛江市生态文明村、“遂溪县生态文明村”、“杨柑镇无毒村庄”、“平安民主法治示范村”。
成立村民互助会,共谋发展新篇章
东埇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如何发挥留守村民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2013年,东埇村成立起村民互助会,经过6年的发展,村民互助会在东埇村萌芽、生根、壮大,为村民生活增添亮色,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截至目前,东埇村450名村民中已有315名加入村民互助会,高达七成,其中90余名中青年为骨干。
“村里面一直都照顾着,给申请了低保,逢年过节也都想着我,只是没想到,这次居然连家里都给收拾了!”袁观山老人感激地说,互助会成员经常到贫困户、五保户家中慰问,不仅给予慰问金,还经常帮忙搞卫生,让五保户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连续几年来,每逢春节,东埇村都通过村民互助会集资对6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衣服、大米、拐杖等慰问品;每年集中村民共庆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维系中华文化血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互助会中还成立了教育促进小组,评教奖学。从2016年开始,该村针对考上大专以上的学子,每名奖励1000元;考上遂溪一中以上重点中学的,每名奖励600元。2017年,东埇学子袁永信以理科503分的优异成绩被深圳大学录取,教育促进小组特奖励2000元以资鼓励,有效激励东埇青少年学好知识文化,为国为村争光。
自从成立了村民互助会后,全村人一下子团结了起来,每一家的事都成了全村人的事。大家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快乐。此外,村民互助会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互助会成员人数多、集体责任感强,东埇村大事小事都能及时向其发布、与其沟通、得其帮助,上下联动献力献计献策,共谋发展新篇章。2013年至今年9月,东埇全村新农村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175万元,其中村民互助会捐款共计98万元,占建设资金总额的56%,会长袁科带头捐款22万元。
提升文化中心建设,打造文化阵地
每逢华灯初上,东埇村的文化广场异常热闹,耕作完的农妇洗刷完后,便在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青少年则在灯光篮球场展开火热的篮球赛,乒乓球桌上,学生们的角逐同样精彩……
自2013年至今,东埇村村民集体捐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建起了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旅游展示等功能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中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以“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的高要求,东埇村还聚焦传承保护,开展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行动,将东埇地方特色融入到文化中心建设当中。2015年,东埇村翻新文化楼,重命名为“袁氏文化楼”,表彰对村里有贡献的村民,将当地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一目了然展示在文化楼中,让广大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鼓励村民为建设更好的村场作贡献。袁氏文化楼还设置了农家书屋、综合活动室、党建教育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
截至今年9月,东埇村投入90余万元建设占地120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对广场及周边地区进行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经过一年来的精心打造,实现了群众健身有去处,夜晚出行有光亮,文娱活动有阵地,新闻活动有广播,村容村貌有变化。硬化公路1.2公里、安装路灯70盏、绿化面积600平方米;新建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2个、体育健身器1组、宣传栏6处、文化舞台1座、广播器材1套,全力打造环境美、运动强、文化优的魅力新东埇。
未来,该村还计划把袁氏文化楼、东埇文化广场和村级绿地公园建成区域文化地标、休闲健身场所。
创新民间晚会,共享文化盛宴
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是东埇村的年例,近年来,该村村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晚会模式,聚焦主流价值、乡风文明、文化民生,把民间晚会办成了乡村振兴的文化盛会。
今年10月3日,一场“我们的节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在东埇文化广场火热开幕。场上节目精彩纷呈,场下掌声连绵不断。特地赶回村观看晚会的外出乡贤袁伯宽表示:“用这样的乡村文艺晚会庆祝共和国70华诞很有仪式感,浓厚的乡土韵味更能表达出乡村群众对祖国的深沉热爱,意义非凡,令人十分难忘。”
同时,东埇村还积极开展“平安家庭”、“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倡导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等制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寓教于乐中摒弃旧风陋习,实现移风易俗经常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