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合肥7月30日电 近年来,全椒县坚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围绕“乡村+”,聚焦“四个一”,努力探索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实际且成效明显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产业”,精养广推“一只虾”
养好“一只虾”即大力推广“虾稻连作”绿色发展模式。“虾稻连作”主要是利用水稻和龙虾生长的时空差异,在一片水田中进行绿色循环作业,即当年5月底至10月种植水稻,10月至第二年5月养殖小龙虾,龙虾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为龙虾“供饵、遮阴、避害”。据统计,实施“稻虾连作”以来,亩均可产水稻500公斤、龙虾150公斤以上,亩均利润3000元以上,最高可突破8000元,综合效益最少相当于传统水稻种植的5倍。同时,由于虾、稻共生,化肥、农药可分别减少50%、70%,虾稻“含绿量”得到保障。
全县龙虾养殖面积已由2018年的14万亩发展到如今的25.5万亩(年底可达30万亩),预计今年稻虾产值可超15亿元、增长85%以上。目前,全椒已建成万亩示范区2个,千亩示范片10个,拥有百亩以上大户600多个。全县3000多户家庭,2万多人直接从事稻虾产业,370户900多名贫困人口通过“一只虾”实现脱贫致富,还有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毕业大学生等回乡投资养虾种稻。
通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2018年1月,“全椒龙虾”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赤镇”牌小龙虾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虾禾”牌大米荣获全国首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优质渔米金奖,“虾田籼米”获得中国绿色食品中心“绿色食品”认证。“百子银花”牌龙虾、虾田米,均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金奖。
养好“一只虾”成为全椒县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乡村+绿色”,精耕细作“一粒果”
种好“一粒果”即发展薄壳山核桃。2013年,全椒县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造林思路,依托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安徽省森林城市的绿化基础,研究制定《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五年规划),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集约发展”的原则,旨在通过5-8年的努力,把薄壳山核桃产业建成在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2018年已产果20吨、占全国的13%。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5万亩,预计产果可达60-100吨。
对成片发展薄壳山核桃并通过年度检验的,在享受五年土地租金减半的基础上,对成片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再给予相应补助。补助政策均持续3年,由县财政保障,同时享受省、市有关补助。研究制定薄壳山核桃的《产业发展管理暂行办法》《产业检查验收办法》《种苗管理办法》《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严把关规划选址、造林施工、抚育管护和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强化标准意识。
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全椒县造林主体与多家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山核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建立国家级示范基地6个,并组建了全国首家以山核桃为主攻方向的博士工作站。同时成立了薄壳山核桃产业协会,按照“群众点菜、协会传菜、大户送菜”的思路,定期组织能人大户、造林能手向普通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送去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施肥等实用技术信息,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增收。
“乡村+旅游”,精致建设“一环线”
建好“一环线”即利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大力推动全椒慢城旅游区建设,努力将全椒打造为华东知名旅游目的地。“慢城”源于意大利,旨在放慢生活节奏,是当前国际上最前沿、最受游客欢迎的城市旅游开发形态,中国有9个,全椒正努力争取成为第10个。
2012年以来,全椒即依托生态、区位、文化、产业等资源禀赋,在4个核心镇科学布局、精致建设了10个美丽乡村,再通过枫景大道的“串珠成链”、画龙点睛,以及沿途的“见缝插绿”、彩色点缀,辅以碧云湖、神山、襄河等山水河湖风光,最终形成55公里的“美丽一环”,核心区达150平方公里。这其中,有“全国十大最美乡村”——黄栗树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周洼新村,安徽省重点示范村——河东新村,以及3A级景区3个、水利风景区2个。近年,已承办省级以上赛事、庆典20多个。
借鉴南京高淳等地,邀请国际一流团队规划设计,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有效整合“三山、两河、三湖”等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全椒慢城旅游区,确定了“一核一环三板块”的慢城空间格局,以山水田园为基地,以乡土文化为特色,以营造田园慢生活为目标,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开工建设慢城核心区路网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多利、江海等一批社会投资项目;积极打造“美丽一环”、滁河风光带等一批旅游线路;创建4A级旅游景区等一批品牌;开展“桃花节”、“龙虾节”等一批文旅活动),重点规划建设西部山区“山慢城”、东南部滁河风光带“水慢城”、县城太平古镇“文慢城”三大板块,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全椒县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建成了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文化舞台等一批文化设施,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正月十六走太平”等民俗活动,不断提升全椒慢城的文化魅力。同时,最大程度尊重自然,不搞大兴土木、大开大挖,保持乡村原有肌理和风貌,留住人文风俗,留住乡愁记忆。
“乡村+党建”,精准当好“一班人”
选好“一班人”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团结带领全县2.6万名共产党员,深耕扶贫一线,狠下“绣花”功夫。选优配强贫困村“两委”成员,实现了对贫困村帮扶、对贫困户帮扶、党员干部帮扶任务“三个全覆盖”。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9个、贫困户7560户18200人,贫困发生率5.19%。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全县建档立卡未脱贫仅为802户1816人,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6%。
首创“群防群治”模式,在群众家里安装“小警铃”、在重要路口设置“小岗亭”,整合“3+2”力量(3指驻村民警、包村联系民警、驻村辅警;2指镇包村干部、村组干部),组建各类平安巡逻队124支2300多人,结合农村保洁、安全生产、秸秆禁烧等工作开展联巡联防。自2018年推广以来,全县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2.76%,政法队伍满意度跃居全省第1位,连续12年保持“全省平安县”称号。
学习“枫桥经验”,结合全椒实际,创新构建“1+4+N”大调解格局:“1”指在全省首个组建县级矛盾调解中心,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进行集成式联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4”指针对群众纠纷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组建了医疗纠纷、诉前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物业纠纷4个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N”指其他领域涉及群众利益的纠纷调解。同时,我们还组建了“调解专家库”、专职调解员等多支队伍,按照50-1000元不等发放调解补助。目前,全县年均调解纠纷5000件以上,调解成功率99%以上,社会和谐度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作者:中共全椒县委书记朱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