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8/13 9:24:29 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我省全民健身的广泛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健康健身意识,全民健身覆盖人群广,尤其是农民体育蓬勃发展,形成了乡村发展的新动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健身成农村新风尚

          47岁的马成元是化隆回族自治县东滩一村的村民,他闲暇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在村里的篮球场和村民们打篮球。马成元说,以前篮球场所在位置是一片泥泞空地,现在建成了篮球场。每天,村民忙完手头的事,会相约在篮球场,来一场热闹的比赛。

          “结果不重要,但在打球过程中,大家锻炼了身体,感情得到了交流,很多长年在外打工的兄弟们又可以聚在一起。”马成元告诉西海都市报记者,以前他对健身没有太多了解,但随着年龄增长,他越来越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虽然他没有丰厚的收入,每天要起早贪黑地工作,但每到周末,他一定会坚持健身。他认为,挣钱的同时让自己身体健康才是最要紧的。

          不少群众表示,现在不缺吃不缺穿,就怕得病进医院,虽然大病医保由国家兜底,但身体不好不仅影响务工耽误挣钱,更容易让整个家庭返贫。因此,运动健身成为不少农村群众的追求。


          因地制宜探索经验做法

          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时,我省各地因地制宜,摸索出了成熟的经验做法。每天清晨,湟中县海子沟乡水滩村的练家子们就开始操练了起来,20多名武术爱好者精神抖擞地练习禅杖、长拳、大刀、苗刀等传统武术,小小的村广场上热闹无比。

          每年的藏历新年或春节前后,“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传统村运会在湟中县共和镇新庄村举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西德哇村古老游戏”包括70多个独具高原特色的体育项目,其中有井井康、蹬棍儿、驮垛子、老马抢四角等。

          我省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体育,且广泛在农村流传,健身气功、武术、太极拳、毽球、陀螺等运动开展火热。在少数民族地区,射箭、赛马、押加、拉巴牛、赛牦牛等项目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孕育、成长于中华大地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形态,还是一种文化,承载了丰厚的华夏优秀文化传统,记录了民族的文化、生活、历史。

          农村是民族体育发展的沃土,我省各级体育部门因势利导,将农村作为民族体育发展的重点区域,将民族体育作为农民体育开展的重点项目,挖掘和培育青海体育文化,促进民族体育发展。体育健身已成为农民生活新方式,农民传统体育项目的品牌示范效应凸显,篮球、射箭、赛马等都已形成品牌,这些赛事以及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农味很浓的趣味性运动,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此外,借助全民健身活动的举办,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实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呈现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全民健身的热潮已席卷我省的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发展的背后更需要公共服务的支撑。

          让体育充满温度,用体育温暖人心。近几年,省体育局在稳步推进精准扶贫的同时突出体育特色,重视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配备。在许多地方,体育场地和器材成为村民休闲锻炼的重要保障,不少群众的生活方式从饭后看电视打牌变为运动健身,体育设施犹如一条纽带,在给群众带来健康体魄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发挥着不小的社会效益。

          2018年年底,省体育局完成了1.18亿元的体育健身器械配建工作,基本实现了全省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寺院)基本建有适宜的体育健身场地(乡镇全民健身广场、行政村全民健身站、小型民族射箭场、社区全民健身点等),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建立健全体育场地器械使用管理维护制度,形成比较完备的农牧民基本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一村一场地”。

          提档升级的县级全民健身中心、乡镇示范性全民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标准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冰雪运动场等项目持续推进。到2018年年底,全省城乡居民基本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

          省体育局群体处负责人表示,发展农民体育健身事业,能够切实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发展农民体育健身事业,丰富农民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健身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良好社会风尚。

    网站地图|法律声明|联系我们|客户服务|集团网群
    Copyright©太阳集团tcy8722技术支持:鲁网网站备案:鲁ICP备09023214号-22
    Baidu
    sogou